多元文化观点下,精神分析治疗的优点和缺点

2016-09-09 11:24:471363

编者语:本文节选自《咨商与心理治疗理论与实务》,本书是1879计划的必修课“心理咨询概论与理论综览”的教材,台湾原版引进。由于翻译的缘故,文中所述“心理分析”,即是大陆所述“精神分析”,荣格派也涵盖其间。

“心理咨询概论与理论综览”,这是1879计划课程的第一门课,之所以这么安排,是因为“如果没有学概论就去学流派,等于学了一肚子偏见”(廖凤池教授语)。基本功扎实,以后就不会走偏。

这本书可以说是入门的“一记闷棍”,很厚,600多页,以概论的视野纵览了“精神分析治疗、阿德勒治疗、存在主义治疗、个人中心治疗、完形治疗、行为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现实治疗、女性主义治疗、后现代取向、家庭系统治疗”等14个流派,有心理治疗相关的200多个专有名词的解释,可以说,是心理咨询师掌握咨询奥秘的“心理地图”。

一、多元观点下显现的优点

只要执业的治疗者能依托所在地的文化情境来调整其治疗技术,分析导向的心理治疗可以适用于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Erikson的心理社会发展论,强调发展阶段上的危机课题,对于有色人种的困扰问题特别适用。咨商员可以帮助当事人以自己生命中各种关键转折点的眼光来审视其环境条件,从而决定哪些重要事件对自己的影响是正向抑或负向的。

心理治疗者需要虚心承认自己潜在蕴涵偏见的来源,进而面质处理之。也要了解反移情可能会在帮助当事人的时候毫无所觉地就发生。由于心理分析取向一贯主张治疗者要接受密集式的分析治疗,且是训练课程的一部分,所以这会有助于治疗者对自己的反移情来源(包括错误的资讯、偏见,以及种族或家族的刻板印象)更能敏锐觉察。

二、多元观点下显现的缺点

传统心理分析取向是所费不赀的,且心理分析治疗一向被认为建基于上流或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念上。并非所有当事人都具备那些价值观,且治疗的庞大费用让大众难以受惠。另一限制出在心理分析取向固有的暧昧不明特质。对来自期待专家应给予指导的文化背景者,例如,许多亚裔美国当事人,他们较喜欢结构化、指导性、问题导向的咨商取向,且若治疗者采用的是非指导性或无结构化的取向,他们便会中断治疗。还有的困难是,内在心理的深层分析,可能会与当事人的某些社会文化架构与环境观点剧烈冲突。心理分析治疗法较着重长期的人格重建构工作,而非短期式的问题解决

Atkinson、Thompsom和Grant(1993)认为治疗者需要考虑当事人之外在资源,特别是在压迫性的环境下生活的当事人会做何种反应,结果发现心理分析取向被认为最无法处理社会、文化与政治因素所造成的当事人困扰。倘若我们太注重内在因素,导致内、外的观点失去平衡,此时当事人常会因其表现不佳而受到责怪。心理分析传统的核心基础是采取中立、不论断的立场,或可免于过度责怪被环境压迫的当事人之弊。

对低收入当事人而言,要使用心理分析治疗更是困难,假若有低收入者寻求咨商,他们一般会被认为是在危机之下,需要的是具体问题的协助,或至少是满足生活所需,如:住宿、工作与育儿安排等。这并不表示低收入的当事人就无法从心理分析治疗中获益;相反地,在迫切的压力事件解决之后,心理分析仍可让这类当事人得到助益。在这个主题上,Smith(2005)认为,治疗者与低收入的当事人进行治疗的意愿与能力,是与他不自觉的阶级意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些态度构成了实务工作者无法成功地与穷人进行合作的阻碍。Smith因此建议,于帮助低社经地位的当事人时,可考虑采用传统心理分析治疗以外的其他做法,如:提供心理教育、心理咨商、预防性质心理卫生或社区心理学等。另一种可能做法是:治疗者可请当事人提供劳务来抵治疗费用。

文/1879俱乐部 (1879计划网站引用分享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有独家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